漢高祖四年(前203),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,首置淮南國,都六(今六安),轄九江、廬江、衡山、豫章4郡。高祖十一年(前196),英布獲罪伏誅,改封劉長為淮南王,都壽春(今壽縣)。
漢文帝六年(前174),劉長獲罪流放,死于途中。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。漢文帝十六年(前164),淮南國一分為三:淮南、衡山、廬江,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,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,都壽春。漢武帝元狩元年(前122),劉安獲罪自盡,廢淮南國,復為九江郡,治壽春。元封五年(前106),置十三州刺史部,屬揚州刺史部駐九江郡,壽春為九江郡治所。西漢時期,市境先后屬淮南國、九江郡所轄,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。
東漢時期,市境屬九江郡所轄,分屬壽春縣、下蔡縣。三國時期,曹魏設淮南郡,壽春為郡治兼揚州治所。其后,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,明帝青龍元年(233)移治合肥新城。其間,市境為淮南郡所轄。
西晉初年,揚州治遷建鄴,淮南郡遷治于壽春,市境為其所轄。永嘉亂起,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,江淮郡縣大批廢弛,北人南遷。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于湖,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。孝武帝時,因避帝后鄭阿春名諱,改壽春為壽陽。
南北朝期間劉宋、南齊、蕭梁沿襲東晉僑置淮南郡于江南。市境淮河以南先后有豫州、南梁郡等僑置郡縣。北魏、北齊、北周、隋時,市境淮河以南復為淮南郡所轄,淮河以北屬汝陰郡下蔡縣。
隋開皇八年(588)置淮南行臺尚書省,治所壽春;次年滅陳,改行臺省為壽州總管府。大業三年(607)改置淮南郡,壽春為郡治所。
唐置淮南道,市境淮河以南屬淮南道壽州所轄。天復二年(902),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,都揚州,壽州為吳國地。淮河以北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。
五代初,吳王天祐四年(907)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。吳天祚三年(937)南唐代吳,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。后周顯德四年(957)世宗拔壽州,置忠正軍節度使,徙軍治、州治于下蔡(今鳳臺),稱北壽春,壽州稱南壽春。
北宋置淮南路,市境屬淮南路壽州(治下蔡)所轄。熙寧五年(1072)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,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。徽宗政和六年(1116)升壽州為壽春府,府治在北壽春(下蔡)。
南宋紹興十一年(1141),宋金和議,以淮河、大散關為界,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,淮河以南為宋地。金以下蔡為壽州,置防御使,隸汴京路(后改稱南京路);宋置安豐軍,治安豐縣,壽春隸安豐軍;紹興三十二年(1162)復置壽春府,隸淮南西路,壽春為府治,兼制安豐軍。
元代,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,分屬壽春、下蔡兩縣所轄。至元二十八年(1291)建懷遠縣,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所轄。
明代,市境屬南京鳳陽府轄地,分屬壽州(包括今鳳臺縣)、懷遠縣。
清初,市境屬江南行省鳳陽府,分屬壽州、懷遠縣所轄。順治十八年(1661)置江南省左、右承宣布政使司,鳳陽府隸屬左司。康熙六年(1667),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。雍正十一年(1733)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,轄故下蔡縣地,同城分治。同治三年(1864)鳳臺縣遷治于下蔡縣故地(今城關)。同治四年(1865),安徽置3道,市境隸屬鳳潁六泗道(后改為皖北道)鳳陽府。
民國元年(1912)廢道府,市境分屬壽縣、鳳臺、懷遠縣。民國3年(1914),市境屬安徽省淮泗道(治鳳陽縣)。民國21年(1932),市境隸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,專員駐壽縣;民國27年(1938)改屬第三區,專員先后駐立煌(今金寨)、六安;民國29年(1940),第三區改為第二區。其中有“淮南三鎮”之稱的田家庵、大通、九龍崗均屬懷遠縣所轄。
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。市境分屬淮南礦區、壽縣、鳳臺縣。1949年3月,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;4月,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為淮南礦區。1950年9月,建縣級淮南市。1952年6月,建立省轄淮南市。1977年1月,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入;1999年11月,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批準成立。今市轄田家庵、大通、謝家集、八公山、潘集區和鳳臺縣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。2004年7月,孔店鄉、三和鄉、曹庵鎮、史院鄉、孤堆鄉、楊公鎮、孫廟鄉由長豐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、田家庵區、謝家集區。
2015年12月3日,國務院批復同意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;2016年1月,壽縣正式劃歸淮南市。
地理位置
淮南市位于東經116°21′5″~117°12′30″,北緯31°54′8″~33°00′26″之間,地處安徽省中北部,東與滁州市毗鄰,東南與合肥市接壤,西南與六安市相連,西與阜陽市相接,北與亳州市、蚌埠市交界,最東端位于大通區孔店鄉王祠村以東、高塘湖中心線上,最西端位于鳳臺縣尚塘鄉侯海孜以西與利辛縣接壤處,最南端位于壽縣三覺鎮馮樓村槐樹莊以南與六安市金安區接壤處,最北端位于鳳臺縣與蒙城縣、利辛縣交會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上。市人民政府駐田家庵區和風大街88號,電話區號0554,郵政編碼:232063,距省會合肥市區95公里。
轄區東西最長距離80.23公里,南北最長距離122.68公里,總面積5533平方公里。
地質地貌
市境在構造單元上屬于中朝準地臺淮河臺坳淮南陷褶斷帶(即華北地臺豫淮褶皺帶)東部的淮南復向斜。東界為郯廬斷裂,西臨周口坳陷,北接蚌埠隆起,南鄰合肥坳陷,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。區內構造以北西西向構造占主導地位,受后期強烈改造,但總體形態變化不大,復式向斜內次一級褶皺及斷裂發育。地質演化歷史可分為前震旦紀、震旦紀—三疊紀、侏羅紀—第四紀3個階段,前震旦紀,淮南地殼處于活動階段;震旦紀—三疊紀屬于劇烈運動時期,先后經歷了蚌埠、鳳陽、皖南、加里東、華西力、印支等運動。其間地殼幾度隆起沉降,形成了海陸交互相地層。特別是晚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海陸交互相的沉積環境,成為煤炭資源良好的生成條件,從而形成了境內大量的煤炭資源。侏羅紀—第四紀,經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,逐漸塑造出了今天的地貌特征。
市境以淮河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地貌類型,淮河以南為丘陵,屬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,以壽縣為例,北、中部為淮河沖積平原;西北部為沿淮河、淠河洼地;東南部為崗地。淮河南岸由東至西隆起不連續的低山丘陵,環山為一斜坡地帶,寬約500~1500米,坡度10°左右,海拔40~75米;斜坡地帶以下交錯銜接洪沖積二級階地,寬500~2500米,海拔30~40米,坡度2°左右;舜耕山以北二級階地以下是淮河沖積一級階地,寬2500~3000米,海拔25米以下,坡度平緩;一級階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灘,寬2000~3000米,海拔17~20米,漫灘以下是淮河濱河淺灘。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,東為高塘湖一、二級洪沖積階地,西為瓦埠湖一、二級洪沖積階地;中為丘陵崗地。淮河以北為地勢平坦的淮北平原,淮河以北平原地區為河間淺洼平原,地勢呈西北東南向傾斜,海拔20~24米,對高差4~5米。
氣 候
【概況】 2019年年平均氣溫與歷年基本持平,年降水量比歷年偏少3成,年日照時數略少。2月氣溫異常偏低,11月氣溫顯著偏高,12月氣溫偏高,其余月份氣溫較歷年正常;5月、7月和9月降水量異常偏少,3月、10月降水量顯著偏少,6月顯著偏多,2月和8月偏多,其余月份降水量較歷年正常。全年主要災害性天氣有干旱、高溫、臺風、暴雨、霧、大風、霾、暴雪等。
【氣溫】 2019年全市年平均氣溫16.3℃,與歷年基本持平。2月異常偏低2℃,3月異常偏高2.1℃,11月顯著偏高1.6℃,12月偏高1.1℃,其余月份較歷年正常。春季(3—5月,下同)平均氣溫16.5℃,夏季(6—8月,下同)平均氣溫27℃,秋季(9—11月,下同)平均氣溫17.8℃,以上三個季節均較歷年同季正常,冬季(12月至次年2月,下同)平均氣溫5.6℃,較歷年冬季顯著偏高1.5℃。年高溫日數(日最高氣溫≥35℃,下同)16天,較歷年偏多2天。年極端最高氣溫38.6℃,出現在7月28日;年極端最低氣溫-5.3℃,出現在1月16日。上年度終霜出現在2月24日,本年度初霜出現在12月2日,全年無霜期288天,較歷年偏多45天。12月2日出現初結冰現象。
【降水】 年降水量656.3毫米,較歷年964.3毫米偏少3成。月降水量較歷年異常偏少的月份有5月、7月和9月,均偏少9成左右,顯著偏少的月份有3月、10月,分別少7成、6成;6月顯著偏多,偏多5成,2月和8月偏多,分別多4成、3成,其余月份較常年正常。春季降水量71.9毫米,較歷年期193.4 毫米顯著偏少6成121.5,夏季降水量409.7毫米,較歷年同季正常,秋季降水量64.9毫米,較歷年同季顯著偏少6成,冬季降水量189.4毫米,較歷年同期異常偏多9成。年降水日數89天,暴雨日數2天(日降水量≥50.0 毫米,下同),其中大暴雨日數1天(日降水量≥100.0 毫米,下同),即6月6日130.3毫米。全年1月、2月、11月和12月出現降雪天氣,年雪日數19天,全年積雪日數9天,最大積雪深度5厘米。
【日照】 年日照時數為1930.3小時,比歷年偏少132.1小時。年日照百分率為44%,日照充足天數(日日照率>60%)147天,日照不足天數(日日照率<20%)127天。
【氣象災害】 全年主要災害性天氣有暴雨、臺風、大風、干旱、高溫、霧霾等。
干旱:3月到10月,全市累計降水量較長年同期偏少近4成,尤其是進入9月份以后,降水異常偏少,9月至11月25日降水總量36毫米,與歷年同期相比僅多于1998年;9月12日至10月4日連續23天無降水。由于長期干旱,全市受災總人數369526人,受災面積83555.44公頃,絕收面積9093.33公頃,直接經濟損失24708.85萬元。
高溫:7月21日至8月1日,連續維持12天高溫天氣。3月到7月,全市累積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4成,加之持續高溫天氣,淮南市受災人口28392人,農作物因旱受災面積4149公頃,成災面積2849公頃,絕收面積1228公頃,造成直接經濟損失939.05萬元。
臺風:8月10日前后受第9號臺風“利奇馬”外圍云系影響,全市大部分站點出現了大雨,局地暴雨天氣。淮南69.2毫米,最大孔店75.3毫米。風力最大為泥河鎮,風速17.1米/秒。
暴雨:6月6日全市中部及中部偏北地區普降大暴雨,其余絕大多數地區暴雨,主要降水時段集中在5日20時至6日08時。淮南降水量130.3毫米,最大小時雨強37.3毫米/小時,出現在6日02時,由于降水強度大,降水時間短,此次暴雨引起了城市內澇、農田漬澇等災害。
霧:全年共計19天出現了大霧,低于500米的大霧共計16天;低于200米的大霧共計7天。
大風:5月27日、8月2日和11月17日均出現了大風天氣,分別是17.3米/秒、17.2米/秒和17.4米/秒。
霾:全年共計9天出現了霾。
暴雪:1月31日全市出現了暴雪天氣。雨雪累計量10.1毫米,積雪深度5厘米。
(朱公群)
人 口
截至2019年10月31日,全市總戶數1243904戶,總人口3908150人,總人口較上年增加11534人。全市城鎮人口1782907人,占全市總人口的45.62%,比上年底1690649人增加92258人。全市共出生41351人,男21522人,女19829人,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08,出生率為10.6‰,比上年下降2.4個千分點;全市共死亡8685人,死亡率為2.2‰,比上年下降5.8個千分點;全市人口自然增長32666人,自然增長率8.4‰,比上年上升3.4個千分點;全市總遷入人口38754人,總遷出59886人,機械增長率為負增長5.4‰,比上年上升0.7‰。
行政區劃
淮南市轄壽縣、鳳臺縣2個縣,大通區、田家庵區、謝家集區、八公山區、潘集區5個市轄區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,共8個縣級行政區;下設19個街道、58個鎮、13個鄉,共90個鄉級政區;下設26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、829個村民委員會。
壽縣轄壽春鎮、安豐塘鎮、安豐鎮、板橋鎮、保義鎮、茶庵鎮、大順鎮、豐莊鎮、澗溝鎮、劉崗鎮、三覺鎮、雙廟集鎮、雙橋鎮、瓦埠鎮、小甸鎮、炎劉鎮、堰口鎮、隱賢鎮、迎河鎮、眾興鎮、正陽關鎮、窯口鎮22個鎮,八公山鄉、張李鄉、陶店回族鄉3個鄉,共25個鄉級政區;下設11個居民委員會,269個村民委員會。
鳳臺縣轄城關鎮、鳳凰鎮、顧橋鎮、桂集鎮、新集鎮、岳張集鎮、朱馬店鎮、楊村鎮、丁集鎮、劉集鎮、大興鎮、尚塘鎮12個鎮,古店鄉、關店鄉、錢廟鄉、李沖回族鄉4個鄉,共計16個鄉級政區;下設38個社區居委會,213個村民委員會。
大通區轄大通街道1個街道辦事處,上窯鎮、洛河鎮、九龍崗鎮3個鎮,孔店鄉1個鄉,共5個鄉級政區;下設20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51個村民委員會。
田家庵區轄安成鎮、舜耕鎮、曹庵鎮、三和鎮4個鎮,史院鄉1個鄉,洞山街道、泉山街道、淮濱街道、新淮街道、公園街道、田東街道、國慶街道、龍泉街道、朝陽街道9個街道辦事處,共14個鄉級政區;下設9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41個村民委員會。
謝家集區轄謝家集街道、蔡家崗街道、謝三村街道、立新街道、平山街道5個街道辦事處,望峰崗鎮、李郢孜鎮、唐山鎮、楊公鎮4個鎮,孫廟鄉、孤堆回族民族鄉2個鄉,共11個鄉級政區;下設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56個村民委員會。
八公山區轄土壩孜街道、新莊孜街道、畢家崗街道3個街道辦事處,山王鎮、八公山鎮2個鎮,共5個鄉級政區;下設2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21個村民委員會。
潘集區轄田集街道1個街道辦事處,潘集鎮、蘆集鎮、泥河鎮、高皇鎮、平圩鎮、架河鎮、祁集鎮、夾溝鎮、賀疃鎮9個鎮,古溝回族鄉1個鄉,共11個鄉級政區;下設有36個社區居民委員會,141個村民委員會。
毛集實驗區轄毛集鎮、夏集鎮、焦崗湖鎮3個鎮;下設8個社區居委會,37個村民委員會(毛集實驗區作為經國務院批準的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,不屬于行政區劃之列,在行政區劃上,毛集鎮、夏集鎮、焦崗湖鎮屬鳳臺縣管轄)。